“十二五”(2011-2015)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我校加强建设、稳步发展、加强评估、再上台阶的关键阶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以及湖南省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
1、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人数由2006年的10549人增加到现在的13120人,增幅24.4%;成人教育在籍学生人数由2006年到5088人增加的现在的6033人,增幅18.6%。
2、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校园面积由2006年的585亩扩大到现在的1050亩,校舍建筑面积由22万平方米增加到3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3500万元增加到6619万元,馆藏图书从60万册增加到97万册。
3、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学校通过了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验收、获评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湖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立项建设的省级示范实验室及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6个,新增研究机构16个,从2006年到2010年,学校教学系(部)从13个增加到16个,本科专业从13个增加到36个。
4、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从2006年的431人增加到现在的687人,教授从42人增加到79人,副教授从199人增加到226人,博士从5人增加到37人,硕士从176人增加到372人,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不断优化。
5、人才培养质量上了新台阶。通过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如学生考研通过率、外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稳步增加,参加国际国内各项竞赛获得佳绩,先后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在国家级、省级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挑战杯大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0个、二等奖19个等。
6、科研工作实现了新突破。5年来,教师在省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496篇,在SCI、EI、ISTP和《新华文摘》、《高校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发表转载论文从2006年的18篇增加到2009年的26篇,增幅45%;出版学术专著71部,主、参编教材32部;主持各级各类研究项目8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2项,各级教学成果奖、社会科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124项,进校经费从2006年的94.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60万,增幅175%;取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玉竹产学研合作基地产品投入生产和销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良好。图书馆新馆建成使用,学报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7、迎评促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建立健全了迎评促建的组织机构,制定了评建工作方案,落实了责任、目标和任务。根据达标要求进行了诊断性抽查测试,开展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抽检审查,对应达到的教学基本条件重新进行估算、预测和论证。
8、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干部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后勤社会化改革效益明显;综合治理两度被评为省直和中央驻湘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9、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拉斯维加斯赌城扎实开展了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党的学习教育活动,党建评估工作获得优秀成绩,每年都举行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主题活动,推出了全国无私奉献大学生蒋小波等优秀学生和学生共产党员先进典型。
(二)存在的不足
1、教学工作日常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质量意识有待继续提高,办学特色有待继续培育。
2、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结构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3、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还不到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对接不紧密,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地方的能力还不够强。
4、教学基本条件有待改善,数字化校园建设明显滞后。
5、学校建设发展受办学经费不足的制约,债务化解难度较大。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中国教育发展模式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格局中不断彰显。二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中国高等教育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三是湖南教育强省与“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四是《娄底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娄底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都提出了要积极对接、融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了新动力。
(一)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办人们满意的高水平地方本科大学。
2、办学定位
类型定位:教学型大学。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努力办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瞄准支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加强学科专业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文、理学科为依托,发挥教师教育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应用型文科,适度发展工科,形成文、理、农、工、教、管、法、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基础扎实、本领过硬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湘中,面向湖南,辐射全国,主要为基础教育和“两型”社会建设服务。
3、办学特色培育方向:重点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文科技融合,培养学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逐步培育办学特色。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人数200人左右,根据需求扩展培养领域和方向;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1.6万人,发展继续教育规模达1万左右,实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学科研用房、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确保毕业生年就业率在95%以上。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奠定学科发展基础,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领域,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构建科学发展的专业体系。
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培养和引进国内知名学科、学术带头人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确保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15%以上。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力争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评自建,确保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校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并全面运行由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及调控与支持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施学生评教、社会评学、教师自评、专家督导、领导听课和系部教学状态评价“六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
2、开展专项评估活动。定期开展系部教学工作评估、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课程、教研室、实验室、实践教学环节等专项评估活动,实现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加强学校办学状态数据库建设,实现质量监控的信息化和常态化。试行学年度教学质量状况发布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指导。
(二)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1、大力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对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前景好的学科交叉型的新兴专业;努力挖掘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覆盖面,至“十二五”末,从教、文、经、管、工等学科考虑增设专业,使本科专业达到46个左右。
2、调整专业布局,整合部分重叠设置、内容基本相似的专业,建立专业退出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材建设,重组课程体系或课程模块,更新教学内容。
3、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分重点、分类别、分步骤进行专业的特色培育;合理投入,加强监管,确保建设质量。至“十二五”末,着力打造5个左右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
(三)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凝练特色学科发展方向,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坚持“突出特色,优先发展;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为龙头,以服务国家特殊需要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科研学术带头人、建设重要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
2、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以文理学科为依托,重点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材料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教育学、工商管理、数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等一级学科的建设。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5个,建设校级重点学科8-10个。
3、打造学科平台,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抓好农科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梅山文化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曾国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设。力争获得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3-4个,新增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2个,新增省级教育研究基地1个。建立校级重点实验室4-5个,校企共建实验室3-5个,特色学术沙龙2个。建设2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从拉斯维加斯赌城遴选并重点建设两个仪器设备总值各达5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4、项目和成果实现质和量的突破。力争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或国家863计划项目资助1-2项;争取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数量达到30项;力争获得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12项;力争“十二五”末产学研结合项目年经费达到600万元,实现年科研进校经费1000万元目标。五年内,争取自然科学三大检索论文达到150篇,在CSSCI刊物论文有新突破,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校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达50篇。力争获得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产品品种权等40项以上,省级审定的作物品种3-4个,农药新品种1-2个,国家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1个。力争实现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社科成果奖、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学生居住条件。新建学生宿舍26000m2,完成校园节能、道路、电路的改造等17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和维修改造工作。
2、整合学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结构。新征土地15.7亩,完成成教部与娄底工贸中专的资产置换工作;完成对阳光学生公寓区周边土地的征用工作;做好农科所科研用地的置换和出让工作。
3、新建理工科实验楼、农科所温室大棚,改造现有足球场,满足教学行政科研基本需要。
4、加大图书资源建设的力度,确保图书资料经费每年按照发展规划投入;进一步丰富馆藏品种和特色资源,建设重点学科专用书库、教育教学研究专用书库和地方文献资源库;加快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建设和虚拟资源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水平和能力。
(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1、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和使用并举,引进和稳定并重”的原则,至“十二五”末,使专任教师总量达到850人左右,生师比基本达到18:1,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80%左右,博士学位教师达到专任教师15%左右,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45%左右,教授达到专任教师的15%左右。
2、实施“拔尖人才”计划。重点培养和引进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梅山学者”和优秀博士以及学有专长的特殊人才。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制订培养方案,支持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访学,攻读博士,重点组织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4、建立激励教师乐教、善教的长效机制。按需设岗,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实行评聘分离,建立低职高聘制度,健全教师评估考核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向教学科研一线、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倾斜。
5、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积极打造教育、教学、科研团队,给予人、财、物的重点保障,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6、坚持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制,继续开展“师德标兵”、“教学名师”评比,建立教师教育、考核、奖惩、监督和教师教风评价机制,将教师教风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学术评价制度,坚持学术公平,严守学术规范。
(六)拓宽办学视野,加快合作创新步伐,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型办学体系
1、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法,进一步拓展培养领域和方向。
2、坚持办好办强本科教育。要坚持全日制本科办学主体,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积极争取优质生源,确保本科生到校率95%以上。
3、适度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十二五”期间,规模达到1万人。拓宽办学思路,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培训,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在“十二五”期间,要争取完成5000人以上的农民工培训,5000人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培训,500人以上的“国培”项目中学教师培训等等。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创业培训、资格培训、认证培训等。
4、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巩固、完善、落实与美国、英国、泰国、韩国等高校的合作交流成果,拓展与欧美的联系交流;加强对校重点学科的对外交流政策倾斜,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优选学术骨干出国进修、讲学,优秀教师出国学术交流;加大与国外院校学生交流力度,举办出国留学培训班,互派留学生,“十二五”期间,将选送200名学生出国交流,创造条件开办留学生教育。
(七)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构建和谐校园
1、继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改善民生,在整改落实中创先争优,在创先争优中落实整改,在推动学校工作上下功夫,在推动学校党的建设上下功夫,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校园。
2、认真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搞好校、系两级中心组学习和拉斯维加斯赌城师生政治学习活动;坚持和完善“三联系”制度,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生活事务辅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就业发展引导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新模式。
4、发挥德育工作传统优势,开展学风创建活动。建立长效的学风建设激励约束机制,把学风建设的好坏作为考核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学生管理;做好示范群体的工作,注意发挥表率作用。
5、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接待日制度,开辟心理健康指导与心理咨询热线,重点抓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继续做好奖、助、贷、补和贫困生资助工作。
6、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以“挑战杯”为龙头,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扶持计划,做好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鼓励毕业生创业,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7、加强学校综合治理,改善学校办学环境。严格控制可防性案件发生,认真落实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积极开展群防群治;继续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努力创建“湖南省省直单位社会治安综合考评平安单位”。
8、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加强党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和学习。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干部的教育、管理、选拔和任用制度,进一步推进干部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坚持和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方针政策,在实现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上多下功夫;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证。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扬文化育人功能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根据学校传统,加强院校文化的研究与培育,着重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践行学校校训、校风,建设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
2、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制度文化的研究与建设,推动学校管理工作,修订学校章程,不断完善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校务和党务公开制度等,坚持依法治校,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
3、开展活动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大礼仪活动、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对论坛、讲座、研讨会的宣传和管理。
4、全面完成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建立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和“学生文化创业一条街”;完善现有校园文化标志物。
5、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重点依托“三节一论坛(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和读书文化论坛)”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竞赛。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扶持计划,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四、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
(一)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
注重“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支撑、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手段、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强化教学管理,立足高起点、高要求,和专业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一是推进质量标准建设。努力制订好适合学校定位的专业质量标准。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基础上,再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35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0门左右,争取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立项的突破。三是抓好教学团队建设。争取立项建设省级教学团队5个左右,省级教学名师3名。四是推进实践教学建设。建立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左右,省级示范实验室3个左右,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左右。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改革。完善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允许各专业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或方向模块课程,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六是全面开展教学改革。推动教研室建设,立项建设2~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研究,立项50个以上省级教研课题,获得1~3项国家级教研课题,获得8~10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力争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的突破。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工程
健全就业创业工作组织机构,加大落实院系两级“一把手”工作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系就业专干职责,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固的就业工作队伍,依托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就业创业研究,努力提高我校就业创业工作整体水平。一是加大投入,保障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就业经费高于学费1%。二是认真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教研工作。继续把就业指导课按必修课排入课表,开展就业创业理论研究工作,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所,开展专家就业指导讲座。三是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开展招聘活动。按立足当地、稳固珠三角、融入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工作目标开拓市场,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加强校企长期性合作,不断创立拉斯维加斯赌城性的就业、创业基地;广泛联系用人单位,热忱邀请与学校专业相近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进一步做好面向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各种招聘招考工作。四是加强初次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各系对毕业生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力争每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0%以上。五是加强对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摸清底子、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帮助特殊群体实现就业。六是做好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以“湖南正阳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和创业集团为依托,加快大学生就业创业样板工程建设,做大做强我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品牌。
(三)优秀人才工程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重在培养、适度引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思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教学人才计划”、“科研人才计划”、“双师人才计划”三个类别,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三类三级人才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优秀校级教学名师20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0人、双师型骨干教师50人,培养和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0名左右,到“十二五”末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15%左右,遴选和培养“梅山学者”20人左右,新增省级以上教学名师2人以上、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3-5人。此外,要满足学校发展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建设的组织领导,争取人才引进的主动权,积极利用校外特别是具有丰富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的优势教师资源,有计划和分期分批将教师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企事业单位访学、培训,严把新进教师入口关,形成先实践后教学的长效机制。
(四)办学特色培育工程
围绕“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本科大学”和“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基础扎实、本领过硬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重应用、强农工、厚文理”的学科建设思路,科学规划学科的整体发展布局,处理好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综合发展的关系,使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工程社会科学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围绕“人文科技融合,培养学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逐步培育办学特色,努力构建“人文与科技相融合、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仁爱满园的活力学府、魅力学府、和谐学府。
(五)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具体实际,遵循“突出特色,优先发展;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农药学及植物保护学、材料学、教育学、区域文化学和信息科学等与新兴战略性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大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出台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积极搭建特色科研平台,大力扶持特色科研项目,着力打造创新型科研团队、强力推进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和对教学及人才培养的渗透。通过十一五建设和验收的省、校两级重点建设学科要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前提下,寻找新的增长点;梅山文化研究、曾国藩研究、区域经济研究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新的突破;农业科学研究、能源原材料研究要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通过“十二五”的集中建设,形成优势特色学科的人才支撑系统、研究平台支撑系统及制度保障体系。
(六)基础平台建设工程
基础平台是学校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学科发展与建设的前提,是服务地方的基础支撑体,要通过基础平台建设实现学校科研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学校科研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拟建设3-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3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和1-3个校级重点研究所(中心)和2-3个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其开展研发与服务工作,大力推进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团队的组建,同时建设好软件信息开发平台、省级生物农药联合开发试验室、校地图书信息共享平台及新材料实验平台;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基金,成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尽快制定拉斯维加斯赌城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深入政府和企业调研,启动3-5个服务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项目;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与社会进行广泛的联系与合作,成立2-3家科技开发公司,建设校园科技一条街,把教师们的科研成果应用与生产实际,服务社会、服务地方。
(七)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坚持以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中心,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努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促进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一是实现校园网全覆盖。实现有线网络覆盖率达100%,并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二是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系统。整合精品课程、数字图书等教学资源,支持用户上传数据,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三是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学校各部门的业务数据,结合办公自动化平台,给师生员工提供相关信息的处理与查询,给学校提供决策支持。四是开展校园一卡通服务。实现校内餐卡、图书证、考试卡、门禁卡、水电卡等多卡合一,一卡通用。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
要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实现以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强化本科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保持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治校办学能力。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不断探索专家教授参与治学治校的有效组织形式,坚持和完善校领导联系基层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和能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准确定位基层党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学校和系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要建设民主、和谐、勤政、向上的基层党组织,创造能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保持清正廉洁的风气。坚持把实现师生员工的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解决好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以德育为首位,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和基础文明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继续加强两课建设,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
(二)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推进和谐管理。建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为导向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院校研究,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逐步下放管理权限,顺利实施学校规划目标。
强化管理,推进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构建高效精干的学校组织架构,大胆选拔和使用具有高等教育理论水平、熟悉管理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推进干部知识化、年轻化,同时加强干部考核,实行诫勉谈话和末位淘汰。完善能进能出的人事代理制,改革职称评聘,逐步实现评聘分开,实行岗位责任制改革。逐步改善教职工待遇,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分配制度。
稳步推进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学科专业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组系部专业。根据重点突破、重点建设、适当淘汰、社会急需、注重应用等原则,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应用性专业建设,设立应用性科研机构,继续发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引领作用,促进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深化后勤管理改革。继续深化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的经济关系,制定并实施后勤服务规范、质量考核评价办法。建立高效、优质、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体系。
(三)强化开源节流,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财力保障
多措并举,广开财源,确保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争取上级经费支持,力争自筹办学经费,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非税收入,将每年的事业收支结余量力投入校园建设,争取银行支持,增加银行贷款,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资助,通过出售原农科所土地,筹集资金,健全制度,勤俭节约,减少浪费,力争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努力构建节约型校园。强化节约意识,加强对基建项目和大型项目的规划论证,加强节电、节水、节耗材,降低学校运转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水电改造,整合水电资源,力争在2012年前完成所有改造。
内挖潜力,外争支持,积极化解学校债务。通过土地出让、争取上级投入、学校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逐渐加大还债能力,五年内基本化解学校债务。
(四)积极争取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为规划执行提供环境保障
建立经常联系制度。创造学校与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市场的良好关系,充分利用政策优惠条件,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定期举办各级各类信息交流会,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情况,同时也向地方各级推介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成果、毕业生等各方面的情况,增进了解,共谋发展。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未来五年,学校还有大量的项目建设、维修、改造和土地征用、拆迁工作,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减免有关税费;在教育资源整合、毕业生就业、选调生、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要主动与地方产业对接。
主动对接娄底支柱产业。要不断加强校地产学研用合作,提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地方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为企业技术攻关排忧解难,走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以服务求支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成果促发展。力争在未来五年,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