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6.11.15、中国青年网2016.11.17: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把握“时度效”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16-11-17 访问次数: 225

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把握“时度效”

日期:[ 20161115星期二 ]-- 理论周刊求是 --版次:[ 10 ]□宋雪霞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强调爱国主义精神要具备时代感与使命感,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立足时代现实,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献策献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时代现实贯穿永恒主题(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效)。笔者理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讲求合时、把握适度、注重实效,努力使其恰逢其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达成各个阶段的预期目标。

◆时——爱国主义教育要讲求“合时”,善于在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贯穿这一永恒主题,力求“恰逢其时”丰富教育内容。

我国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丰富充实发展,是贯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一根红线。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力求顺应时代潮流、注意发掘时节内涵、善于引导时政热点,做到合时合宜、恰逢其时。

顺应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的内涵既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当顺应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比如2015年举办的“九三阅兵”,就是顺应世界潮流、时代潮流、历史潮流的一个最好例子,是适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样板。“九三阅兵”传递了纪念历史、珍惜和平、警醒现实、启迪未来等重要信息,凸显中国要和平发展、其他国家也要和平发展的主题。2013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再一次向全社会发出了爱国、强国、促改革、谋发展的时代强音。

发掘时节内涵。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发掘、激活重要节庆日的时节文化内涵。如今年开展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对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讴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强国富民、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要善于利用媒体引导人们对时节文化的正确认知,发挥群众在节庆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好节庆活动寓教于乐、凝聚人心的作用。文艺创作、民俗文化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结合各种重要时节、节庆活动、文艺创作、民俗文化活动,坚持辩证取舍、扬弃继承的原则,对节庆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和清理,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使革命传统和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厚滋养。

引导时政热点。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时事,特别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好素材。如2014年北京举办APEC会议,无论是“上善若水”等中国元素的流光溢彩,还是“APEC蓝”“北京蓝”等“美丽中国”的生态梦想,都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和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全国道德楷模宣传、科技人才表彰、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战实施等重大事件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和生动教材。要紧扣时政热点,引导舆情民意,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表彰会、道德讲堂等形式,学习“身边好人”“身边的榜样”等先进典型,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时政热点,纳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凡人善举等成为浓厚社会风气。

◆度——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握“适度”,善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尺度温度,力求“恰如其分”创新教育载体。

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尺度温度,着眼于增强认同度、凝聚共识度、提高接受度,创新教育载体,提升教育质量。

增强认同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之所以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同,就因为这是极富感召力、极具认同度的奋斗目标。在国内,中国梦展现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价值追求,以中国梦这一“最大公约数”来凝聚人心,汇聚正能量。在国际,中国梦主要被诠释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度。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2015824日,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团结的本质是认同,通过“五个认同”培养和树立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凝聚共识度。爱国主义教育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凝聚举国上下的最大共识。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一起铸就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爱国主义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价值共识,成为当代中国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之源、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动力,构筑了中国梦的现实支撑。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生动体现,必须在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结合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接受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一定是爱国情怀。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的起点和基础,表现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表现为爱乡恋土敬祖、守护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忧国忧民、抵御外侮、追求国强民富等,是能够潜移默化接受乃至渗透到基因中的思想情感。

◆效——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实效”,着眼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力求“恰到好处”增强教育效果。

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提能增效、注重践履,转换传承、注重创新,开放和平、自信清醒,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提能增效,注重践履。要着眼信息时代思想舆论所呈现的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注意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融合,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力波”“大磁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握教育艺术,创新教育方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以效果来衡量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质量意识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创新。要突出教育主题,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做法,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史料转变为教材、把参观转变为学习。要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人们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生动课堂,深入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的精神需求。

转换传承,注重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永恒主题,也是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列举了“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大量名言警语,无不饱含报国赤诚、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开放和平,自信清醒。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益应该体现在治党治国、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基调是和平的、开放的。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深刻理解这种同一性,自觉加强文明修养,端正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以自己的言行去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我们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更加凸显。

无论当下和未来,我们都要善于把握“时、度、效”,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者为福建工程学院教授)